北京故宫光亮图片/视觉我国
北京太庙的汉白玉龙纹望柱材料图片
从永定门外俯视北京中轴线光亮图片/视觉我国
一条线,擘画了700多年。
照着商周的容貌、秦汉的形状,比着魏晋的风格、唐宋的风味,蘸着辽金的遗墨,从我国的元代起笔;跨过元朝近百年的雄姿英才,直通明朝270多年的斑驳年月,穿越清朝入关后260多年的风云际会,一路纵笔如戈;记录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瞬间,奋笔疾书过推陈出新、救亡图存的篇章;挥如椽之笔书写新我国的前史,以一张蓝图绘究竟的豪放,传承千年文脉,表达公民毅力,擘画出新年代的文明相貌。
这条线,便是直通南北、联接古今的北京中轴线。
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——2024年7月27日,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遗产大会经过决议,将北京中轴线列入《国际遗产名录》。至此,我国国际遗产总数到达59项。这是国际对我国的认可,我国对国际的奉献。
从辽陪都到金中都
没有陈旧的京城,就没有今日的中轴线。
北京为城,由来已久。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国,建都于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,遗址至今尚存;封黄帝之后嗣于蓟国,建都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。燕国灭蓟国,迁都于蓟城,称为燕京;秦朝设蓟县;两汉时期设燕国;北魏时期改为燕郡,北齐时期于燕郡设置东北道行台,北周时期将此东北道行台改为幽州大都督府;隋朝时期改幽州为涿郡,唐朝时期又改回幽州;公元938年辽太宗定幽州为南京幽都府,作为辽的陪都。宋辽金时期,东北游牧民族鼓起,“燕云十六州”是大宋王朝头顶的一颗雷,成为宋、辽、金三朝三国血拼之地。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率部,与辽战于今日北京西直门外的高粱河畔,宋军大北,北宋痛失幽燕之地。尔后三百年间,宋朝与辽打、与金打、与蒙元打,北宋打完南宋打,杨家将打完岳家军打,愿望收复失地。“燕云十六州”成为两宋心中的痛,痛得泪涕飞,一向痛到消亡。上溯三千年,各封国、王朝、民族在幽燕之地重复抢夺,战役的成果之一,是北京城逐步构成,战略方位日趋重要。
所以说,北京城的根,在西周的燕都蓟城。这儿踞北扼南,地望形胜,西、北、东三面环山,有太行山脉、燕山山脉拱卫。崇山峻岭之中峡谷深涧布满,守则有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之险,出能够通往西北方向蒙古高原、东北方向松辽平原;正南边向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,纵马奔驰,能够“一鞭直渡清河洛”。燕蓟之地因而成为联合东北、西北、华北和南边区域的交通要道,掌控北方重地和边塞要地的军事重镇、边关门户,战略方位险峻。有诗曰“驱马蓟门北,冬风边马哀”“疆场烽烟连胡月,海畔云山拥蓟城”。金人垂青此地,认为“燕都地处雄要”,是能“操控南北”的战略要冲,当为用兵之地。辽朝垂青此地,把古之蓟城、幽州、燕京,提升为辽朝的陪都,建成经济文明重镇,敞开了北京国都史的序章。
金朝灭辽国、灭北宋之后,江淮地盘扩展,认为“帝王都会,亿万年平和悠久之基,莫燕蓟若也”,有必要调整指挥中心和政治中心。公元1153年4月,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下诏,将国都从黑龙江的上京(今哈尔滨市阿城区),迁往“地形宽厚,关塞险固,总握华夏之夷”的燕京城,是为“金中都”。金朝控制者乃至命令“削上京之号”,平掉和拆毁了上京的宫廷、宗庙、王府,誓将搬迁进行究竟。由此,从“城”到“都”的燕京,开端从“陪都”到“首都”的回身,北京建都史从序章走向榜首篇章。
金都得有金都的姿态。“辨方正位”,是古代王朝立都的榜首要务。既要有中和全国的气度,又要有制衡南北的实力,还须有辐辏八方的交通便当,金中都得兼。金人建都,尊重华夏正统思想,秉持“居皇帝之正”的理念;以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为规律,以宋朝汴京城为蓝图,在保存辽陪都原貌的基础上,按华夏王都营建的礼制观念,规划了宫廷、坛庙、衙署、园林、陵园等,是为“筑燕京,准则如汴”;金中都将辽陪都的地基向西、向南扩展,将西侧的莲花池归入城区,宫城居中,有水相伴,此所谓“得中之制”。咱们当然不能用今日的北京地图,来审视当年的金中都。那时的国都孤立独成,四周一片荒芜,蒹葭苍苍。在荒野之上,它落地便是“中”,全国并无它。宫城外围,有皇城、大城盘绕,有城门、路途贯穿。此刻,中轴线端倪初现,它从大城南墙正中的丰宜门动身,向北经龙津桥、永乐坊、金水河、宣阳门,一路穿越皇城、宫城,直抵大城北墙正中的通玄门,垂直而疏通。所以,南起丰宜门,北到通玄门,直通全城的金中都中轴线跃然而出。皇宫之地点,刚好居其间。
尔后,金中都不断地扩建,先后修建了北苑万宁宫、南苑建秘戏图等,逐水草、筑园林,把千形百状的水域包裹在规整的宫墙之内,量体裁衣,因水制宜,构成多姿的国都相貌,但千变不远其水,万变不离其“中”,中轴线仍然清楚。
可是,金中都的中轴线,还不是元大都的中轴线。
忽必烈看中了积水潭
公元1215年,蒙古大军攻陷金中都。
蒙古帝国经过了成吉思汗、托雷、窝阔台、贵由、蒙哥等几代大汗替换之后,托雷之子、蒙哥之弟忽必烈于1260年继位称帝。公元1264年,忽必烈开端着手制作蒙古帝国之都,书写京城建都史的第二篇章。
国都的选址,至关重要。有两个要素是蒙古人有必要优先考虑的,一是根据游牧民族长时间构成的生活习惯和安居心思,与金人相同,国都要“以畜为本、以草为根、逐水草而居”,事关安居;二是灭南宋之后,全国尽入囊中,国都有必要位居全国之中,有利于掌控全国、交通八方、攻防守备,事关安全。
这儿沼地很多、水草充足,被蒙古人一眼看中。北京曩昔可谓北方水乡,有永定河、拒马河、温榆河、潮白河、泃河五大水系纵横。北京城至今保存有海、河、湖、池、塘、湾、淀、潭、沟、泉、井、坊、坑、桥、坝、坞、壕等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,有北海、后海等6个“海”,通惠河、金水河、高粱河、菖蒲河、亮马河等若干条河,积水潭、玉渊潭、昆明湖、龙潭湖、海淀、莲花池、金鱼池等若干个湖;还有龙须沟、南河沿、玉泉、毛家湾、王府井、白纸坊、甘石桥、东坝、北坞等通水蓄水排水之地名。一座城市有如此之多与水有关的地名,在北方区域稀有。
公元1267年2月14日,新国都开工。元史录入的“大国都隍庙碑”中,记载了这一前史性事情:“岁在丁卯,以正月丁未之吉,始城大都”。担任制作的总工程师,是忽必烈信赖的汉臣刘秉忠,以及他的学生郭守敬等。他们实地踏勘了金朝当年投入百万之众、雄踞60年之久的金中都,察看了西南角的莲花池,明显不满意那里的水质,更不满足于有限的供水量,他们在策划更庞大、更久远的前景。在金中都东北方向的城外,他们看中了金朝的离宫万宁宫,称之为“琼华岛”,更看中的,是东边愈加充足、愈加广阔、愈加肥美的水草之域白莲潭,忽必烈称之为“积水潭”。他们决议,将新国都的中轴线从金中都的中轴线方位,向东北方向平移到积水潭旁,立一个中心台,在后来的南城墙丽正门外,勘定一棵树作基点,此树此台“为向以对”,南北一连、两点一线,与积水潭东岸相切,被定为中轴线。
“致中和,天方位焉,万物育焉”,忽必烈尊重周礼,垂青大汉文明。元朝之“元”,即出自《易经·乾卦》的“大哉乾元”。他们遵循《周礼·考工记》“面朝后市,左祖右社”规律进行规划,宫廷居北面南,涵义“圣人南面而听全国,向明而治”;在中轴线上别离制作宫城、宫廷、皇城、国都、王府等,两边布局坛庙和官署;全城规划成棋盘状规整的街巷格式,以《周易》之爻辞卦辞命名各个城门,用离卦中的“日月丽乎天”将正南门名为“丽正门”,取天人合一、生生不息之意。元朝的国都制作,历20多年乃成。
意味深长的是,若干年后,研究者发现几个奇特的问题,一个是关于国都的城门数量,不是《周礼·考工记》规律里的12座,而是11座城门。确实,东城墙、南城墙、西城墙各有三门,而北城墙只要两个门,令后人隐晦。一种解说是,此源自儒家的法术之说,即把阳数的中位数5,与阴数的中位数6相加,得到11。元人释义说,“辟门十一,四达憧憧,盖体元而立象,允符合五六六合之中”;另一种说法是,南设三门、北设两门,取自《周易·说卦》“参天两地而倚数”,南开三门以法天,北开两门以象地,以奇偶之数标明天涯海角、法天象地。第二个问题是,国都的中轴线并非在正北正南的子午线上,而是正北略微偏西。一种说法是,忽必烈规划中轴线的北端,指向260公里外、位于今内蒙古的元上都,但此说缺少史证;另一种说法是,除了祭祀修建,我国古代人居修建有“忌四正”、避子午一说,中轴线的微偏,有敬畏天帝、躲避北极之意。这两个问题,确有存在,但事出有因,阐明元朝控制者建都时有远见卓识,既尊重中华传统理念,又勇于离经出新,是为守正而立异。
公元1271年末,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宣告国号为“元”,第二年下旨将国都命名为元大都,号令居民悉数搬进新的城郭,此所谓“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守民”。至此,气象一新的元大都呈现在燕京之地,中轴线修建长廊赫赫入眼、昭昭于世。
公元1293年7月,水利专家郭守敬担任都水监,掌管开凿的通惠河正式通航。从此,京杭大运河的结尾,由通州延长到积水潭,蔚蔚泱泱的元大都既充沛饱尝水泽的丰盛滋补,又继续享受漕运物资的丰盈喂食。160里的通惠河,把南边经济中心与北方政治中心联合在一起,呈现了通惠河畔舟车喧嚣、积水潭上“舳舻蔽水”的繁荣景象。
这些旧貌换新颜,发生在宋元之际的几百年间,不同王朝、不同王国、不同民族,在幽燕之地演出的争战大戏、文明大戏,像一台气势恢宏的戏剧。金中都,是先秦时期燕蓟之城开展演化的终曲;元大都,奏响了元明清三朝赓续营建北京城的序曲。
舞榭歌台,无觅千古英豪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。元代的城墙、城门多以夯土和木结构建成,而非石制修建,且制作才能、建材质量、施工水平、防腐技能必定不如后世。几百年来,许多宫阙毁损于战乱或消失在重建中,有的遗址灭失在风销雨蚀里,不少残砖断瓦埋葬于城市堆层之下,遗留下来的多是风化的土城,但元大都的风骨犹在,中轴线的头绪尚存,历久而不泯。
一公里走了150年
“皇帝择中立国”。与金人对待儒家文明的情绪相同,元朝也认为“皇帝必居中,以受四方朝觐”,乃至认为“驻跸之所非燕不行”,这与后来的明朝也认同北京乃“全国之中”相同。这是一种价值认同、理念一致。
何认为“中”,中轴线是地标。
元代后期,蒙元贵族和控制阶级对公民的掠取、剥削和役使加重,苛捐杂税频频,苛捐杂税深重,导致百孔千疮、社会动乱。元末,红巾军起义迸发,朱元璋统领的红巾军横扫长江流域,占据金陵(南京)。公元1368年1月,朱元璋即皇帝之位,国号大明,建都南京。明军随后向北前进,大将徐达、常遇春等人攻入元大都,完毕了元朝在全国的控制。元顺帝弃城北逃,使元大都没有遭到大规划的破坏。
鉴于历代一致王朝的国都,大多建在华夏,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金陵偏南,对北方尤其是逃入北漠的北元剩余,有力所不及之感,思忖将明都迁往汴梁,并下诏以汴梁为北平,以金陵为南京作陪都。可是,反对者众,一是阅历唐代安史之乱、两宋动乱、元末混战,北方地广人稀,生产力不振;二是汴梁受黄河众多的要挟,年年有灾情,岁岁难安澜,疲于敷衍;三是汴梁缺少天然屏障,一旦游牧铁骑杀进华夏,明王朝难逃宋王朝相同的命运,所以移都汴梁的计划被抛弃。朱元璋也考虑在老家安徽凤阳建都,但凤阳城过于衰落,加之财务吃紧,只能作为陪都,建了一段时间便作罢。朱元璋还派出太子朱标,于公元1391年调查洛阳、太原、西安等备选城市,但都不抱负,只好就以南京为都。在后来迁都北京之前,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达半个世纪之久,制作得金碧辉煌、金碧辉煌。
公元1399年8月,朱元璋之四子、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,从北打到南,历时3年,直捣南京城,并于公元1402年7月登上皇位。公元1403年,礼部尚书李至刚奏称,燕平乃“龙兴之地”,当效法明太祖朱元璋设凤阳为陪都的做法,立燕平为陪都。这一主张,被对燕地有爱情的朱棣采用,所以改“北平府”为“顺天府”,擢为“行在”。
公元1406年,永乐皇帝下诏,以南京为蓝图兴修北京城,并筑长城、修坟墓;打通南北漕运的要害河段会通河,经过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全线疏通,把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,一如元代忽必烈当年的做法。朱棣皇帝迁都北京的决计,已昭然于世,北京城迎来建都史的第三篇章。
公元1416年,按《周礼·考工记》国都形制的规划,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,但规划更大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开工,这项中心工程历时4年完结。公元1421年2月,朱棣皇帝下诏迁都,设南京“应天府”为留都,改北平“顺天府”为京师,大明王朝声势赫赫地入驻北京城。从此,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首都,近五百年未变。
金朝、元朝、明朝对《周礼·考工记》的遵制,是一种价值认同、理念一致,标明晰周礼的深远影响力,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相融性和连绵不停的传承力。
未曾改动的,还有中轴线的方位。这是一座古城的脊柱和魂灵。
当年元大都的中轴线,从中心台动身,向南经万宁桥、皇城北门,直通御苑、宫城,从宫城南门崇天门,出皇城正南门灵星门,直通T字形广场,抵达大国都的南门丽正门,全长约3.8公里。
明永乐时期的北京城,由宫城、皇城、内城、外城组成,基本上沿用了元大都中轴线,但因为宫廷、庙社、门阙、郊祀祭坛等修建增多,中轴线长度被延伸。宫城以北,修建了景山、钟鼓楼。宫城以南,“左祖右社”的太庙与社稷坛建于中轴线两边,这种规划更紧凑、更会集、更规整;南城墙向南平移了0.8公里,南城门丽正门,改名为正阳门。北京城的南郊,还新建有祭祀性的修建天坛、先农坛,以敬天法祖。此刻的中轴线,北起钟鼓楼、南到正阳门,全长为4.8公里。
从3.8公里到4.8公里,北京中轴线延长了一公里。这一公里,整整走了一个半世纪。
从元明清一路走来
前史在演进,城市在生长。
又走过130年,到了公元1550年,即明嘉靖二十九年(阴历庚戌年)。因为遭到瘟疫、干旱等天灾影响,游牧在蒙古草原上的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向大明王朝求救,恳求赞同互易商货互市、弥补物资,以接济民生。明朝官员断然拒绝,斩杀来使,重金赏格俺答汗的人头。被激怒的俺答汗遂出动军队侵略明朝,明世宗朱厚熜以仇鸾为平虏大将军,控制各路戎马抵御,但苟且偷生的仇鸾贿赂俺答汗,只求辖区大同的安靖,得到优点的俺答汗调转马头,率铁骑沿潮河直抵古北口长城,扰袭密云、怀柔、顺义的明军,勒马通州,刀指北京城。史称“庚戌之变”。
俺答汗十万火急,明朝廷不知所措。北京城守军仅禁军5万,且多为老弱,刀不能破朽,箭不能穿缟。明世宗朱厚熜飞檄召兵勤王,大同、保定、延绥、河间、宣府、山西、辽阳等七路明军先后赶到,但在猛如狂飙的蒙古铁骑和那寒光闪闪的弯刀面前,皆不敢战。俺答汗兵势如破竹,攻到东直门、德胜门、安靖门,并经过俘虏的明朝宦官杨增致信,再次提出通贡互市的要求。见明廷没有动态,俺答汗率兵转战今昌平、西山、良乡、保定、延庆,所过之处哀鸿遍野,然后回师潮河,从古北口出塞,挥刀扬言再来。
且阐明世宗收到信后,不是不想回话,而是不知道怎样回。招集一众文武协商,各不相谋,自认有理,最终明世宗决定,许诺了通贡,开通了大同马市,俺答汗撤兵北去。从此,蒙、明边贸完成了正常化。及至后来,两边达到订定合同,大明朝廷封俺答汗为“顺义王”,俺答汗归附中央政府,北部边境安靖数十年,走西口的集体开端呈现。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沟通融合加深,成为蒙汉联系友爱的模范。
庚戌之变虽已平复,明蒙联系日益亲近,但明世宗认识到了加强防护的重要性。公元1553年,大明朝廷修建了北京外城,长长高高厚厚的外城墙,把南郊的先农坛与天坛包裹进来,北京城的安全保证才能和军事防护才能大大增强。中轴线的南段,也天然延伸到了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。
此刻的北京城,呈长长的“凸”字形,中轴线因而被拉长到7.8公里。
这便是今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长度。这条轴线也是现在国际上保存最长、保存最完好的城市轴线。
话说到了清朝,努尔哈赤一致女真各部后,于公元1618年4月起兵反明,连克70余城。公元1626年,努尔哈赤病殁,第八子皇太极承继汗位,登基称帝,于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“大清”,1643年驾崩。在叔父多尔衮和母亲孝庄太后摄政之下,6岁的顺治帝继位。1644年3月,李自成霸占北京,杀进紫禁城,崇祯自缢,明朝消亡。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联手明末将领、清初藩王吴三桂,于山海关大北李自成,使顺治皇帝于当年顺畅地成为北京紫禁城的新主。
清军入关、定都北京的268年间,清王朝总体上坚持了北京城的格式和原貌,对中轴线上及两边修建进行重建、改建、扩建,但以补葺、美化为主,很少大拆大建或毁旧建新。用梁思成的话来说,是“改动殊少”“未曾稍易”,“全部巨规宏模,无一不沿自明朝”。紫禁城前朝后寝、左祖右社、东西六宫排列的布局没有改动,但复建了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等部分宫阙,将“承天门”更名为“天安门”,新建了景山万春亭、绮望楼、寿皇殿修建群等,万春亭成为中轴线上的制高点,是纵览中轴线修建长廊和北京城全貌的最佳方位。
1840年鸦片战役,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北京、燃烧圆明园,1900年八国联军占我皇宫、烧杀抢掠,外国匪徒侵略我主权、滥杀我同胞,破坏修建、掠夺瑰宝,致使我国家蒙辱、公民蒙难、文明蒙尘,气象万千的北京城屡遭劫难。中华儿女奋起反抗,为保护家乡、保护庄重、看护文明,作出了巨大的献身。抢不走、毁不掉、打不断的中轴线,是不行移动的文物遗存,虽是伤痕累累,却是毅力不倒、风骨犹在。
有清一代,前史风云变幻,北京的城市相貌在发生变化,但全体格式得到坚持与连续。中轴线的宽度、厚度在添加,但7.8公里的长度未变。这条穿越了元、明、清三个朝代的文明轴线,一路风尘,浑身沧桑。
走在中轴线上,好像行进在时光隧道。
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迸发。1912年2月12日,在清朝的政治中心、紫禁城的养心殿,隆裕皇太后以6岁皇帝溥仪和自己的名义,发布了退位诏书。这是清朝末代皇帝的逊位,更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独裁控制的完毕,北京中轴线是现场的目击者。1949年10月1日,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,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举办盛大而庄重的开国大典。这是发生在北京中轴线上最严重的前史事情,标明我国公民从此站起来了,成为陈旧大地上的主人。
公民城市公民建,首都制作从此奏响了第四篇章。旧日的千步廊,是今日公民的广场;曾经是皇帝祭天祭祖的庙坛,如今是劳动公民的公园和文明宫;帝王享受的宫廷、苑囿、坛庙,从此为公民所具有,北京中轴线是前史的见证者。
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,从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、万宁桥、景山、故宫、端门、天安门、外金水桥、太庙和社稷坛、天安门广场及修建群、正阳门、南段路途遗存、天坛、先农坛、永定门,逐个展现其点位,恰似展映一部纪录片,3000多年的建城史、1000多年的建都史,870年前设金中都、700多年前设元大都、600多年前建明都、380年前建清都,11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,75年前新我国建立,前史的画卷投射在中轴线上,落笔非凡,刻度明晰,为国际留下我国的印迹,史载千秋,记忆犹新。
文明一脉相承,古都千年同风。北京中轴线是活化的文明遗产、物化的艺术结晶,会集表现并标示了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特征,是杰出表现中华文明连续性、立异性、一致性、包容性、平和性的生动载体,像明珠闪烁在人类文明的皇冠之顶;北京中轴线是一部高度凝练了古代我国哲学思想、人文精力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和发明才智、艺术传统、美学原理的文明经典,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一座城市的文明主心骨,保护好、制作好、利用好它,便是留住了城市的根、文明的魂。
皇皇华夏挥巨构,耿耿长河起壮歌。北京中轴线是前史的脚印、文明的地标、精力的丰碑,是一个文明古国生长的史记、巨大民族斗争的史诗,是一首前史的奏鸣曲、民族的交响乐、公民的大合唱,团结奋进是年代的主旋律。一个不知道来路的民族,是没有出路的民族;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文明的国家,是没有力气的国家;我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气,中华文明赋予我国式现代化以深重见识,要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相同保护好文明遗产”,是高度的文明自傲和刚强的文明毅力,是一个政党对文明的明显情绪和深重情怀。
北京中轴线,傲岸地行走在国际文明遗产的T台上,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上一道陈旧而葱翠的风景线。
(作者:刘汉俊,系我国作协会员)